随着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成为发展潮流,俗称“工厂造零件,现场拼房子”的装配式建筑也成为行业的“宠儿”。2017年以来,武汉市装配式建筑累计开工4000多万平方米,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示范工程。
一个建筑能否称之为装配式建筑,有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武汉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下称《细则》)正是这一标准的“执行手册”。
2019年9月,武汉市城建局印发《细则》2019版,历经三年多的发展,市城建局牵头专家学者及企业共同调研、修订,今年1月20日,《细则》2023版正式在武汉推行。
日前,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城建局节能办,解读新版《细则》出台的背景,有哪些变化?新增指标项的背后有何深意?
01新增“设计标准化”为必要条件
2019版《细则》统一了武汉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口径,明确了装配式建筑评价要求,推动了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随着《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 号)、《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的通知》(武城建规〔2022〕2号)等文件的出台,对武汉市装配式建筑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2019版《细则》运行三年多来,各市场主体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特别是随着工艺的发展,部分内容与新的发展形势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城建局对《细则》进行了“更新”。
“新版《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设计标准化’纳入其中,成为装配率计算指标项中的必要条件。”市城建局节能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呼应了目前要发挥设计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化设计的要求。
上述相关人士介绍,装配式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主体机电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设计标准化”影响着装配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通过“设计标准化”去引导生产企业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将构件和部品部件的常用尺寸进行协调统一。在遵循“少规格、多组合”原则下,建立多层级通用标准模块,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益。
简而言之,希望通过技术引领与标准支撑,着力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效率,进一步降低构件生产成本,增强装配式建筑市场竞争力。
02主体结构指标得到优化
据介绍,2019版《细则》主体结构指标项中,竖向部件采用预制部件的比例要达到35%、水平部件采用预制部件的比例达到60%才能分别获得各自的起始得分。新版《细则》中,在原有基础上,竖向部件应用比例增加了“15%至35%”这一档指标,水平部件应用比例增加了“40%至60%”这一档指标,调整后的指标更加符合实际,更有利于鼓励项目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
2019版《细则》将BIM技术作为创新项,新版《细则》中,进一步明确了BIM 技术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应用点,以此鼓励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上述相关人士表示,将 BIM 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运维等全流程,提高设计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施工水平,优化工序和成本,提升运维能力。发挥各专业协同能力,实现产业链各流程的数据信息共享,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升级,使项目真正做到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
03装配式建筑呈量质齐升态势
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提升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带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发展,一直是武汉市城建局紧抓不放的工作重点,并取得明显成效。
政策标准不断完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装配式建筑累计开工4183.1万平方米,从2020年的549.45万平方米到2022年的1704.5万平方米,实现跨越式增长。
与此同时,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产业基础不断加固。目前已有1个项目获国家级、9个项目获省级、112个项目获市级示范,为行业树立标杆典型。已建成19家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5家基地获国家级、9家基地获省级示范;评定5家四星级工厂、5家三星级工厂、2家二星级工厂,可满足全市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需要。
下一步,市城建局将贯彻落实《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的通知》精神,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推动武汉市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