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华体娱乐·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 行业动态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城市更新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城市更新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23-03-09
  • 分享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代表委员建议,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机制,高质量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同时,加强绿色建筑体系建设,推出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新型建筑体系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美更宜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目前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全国层面看,还存在着各地重视程度不一、认识深度和推动力度不均衡等问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首开集团总经理李岩建议,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机制,高质量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取得初步成效


李岩介绍,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一批好典型,如北京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深圳沙井大街片区、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等;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如上海市政府主导的多方协同模式、深圳强区放权与企业助力产城融合模式、广州“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协作等。但是从全国层面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各地重视程度不一,认识深度和推动力度不均衡。例如,目前编制并公布城市更新条例的工作仅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其他省级城市更新立法、市县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滞后,更新工作组织模式多沿用增量发展时代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建设机制。”李岩称。


李岩认为,城市更新行动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形。“越是超大城市越重视存量更新,越是三四线城市越在不断扩大新增用地和新建规模,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


李岩建议,要依法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从国家层面探索城市更新立法。同时,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机制,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关系,建立自上而下、层级贯通的工作机制。同时,推动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完善各类城市更新实施法规政策保障。


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市更新成为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


李岩认为,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建立以总规为引领的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体系,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非常关键。“这样不会造成在新的城市更新推动过程中出现城市规划管控的乱象,也有利于在法治基础之上有序地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


城市更新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李岩建议,研究完善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同时,完善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分摊规则,落实居民出资责任,推动专业经营单位深度参与更新工作,通过赋予实施主体更多职权和激励措施,撬动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寿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建筑发展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必须着力加强体系化建设,以绿色建筑现代化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时,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要具备国际化思维,必须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标准,积极“走出去”,打造绿色建筑的中国品牌。


构建新型建筑体系


“新型建筑体系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涵盖包括绿色材料设计标准和规范体系、绿色建筑施工安装体系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发展快。目前,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90%,但我国在绿色建筑的体系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彭寿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材料发展取得持续突破。绿色建筑新业态正不断更新迭代,但全流程的标准体系还不能完全匹配,导致绿色建筑的质量参差不齐。


对此,彭寿建议,加速推进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体系建设,完善绿色材料设计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快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建筑的寿命、质量及绿色化水平,让绿色材料性能转化为绿色建筑功能,持续推动我国新型建筑体系“向绿而行”。围绕质量、安全、绿色,建立新的绿色建筑施工安装体系,打造从标准、规范到检测的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建筑,统筹城市和农村一体化标准,将城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覆盖农村自建房建设。推动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化接轨,围绕绿色建筑的材料应用、技术集成、标准建立、认证标识,加强国内国外的全方位对标与系统化融合,积极争取各类绿色建筑国际化组织的话语权。


加速基础材料绿色转型


当前,我国基础材料的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行业碳排放全国占比超50%。彭寿表示,基础材料产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是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


对此,彭寿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开展基础材料产业“双碳”转型的系统化布局,明确基础材料各行业碳排放总量目标、碳排放强度目标和年排放目标,论证各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和产品路线图,通过总量管控、技术准入、碳排放核算,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升行业发展集中度,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用“企业的手”打造基础材料低碳产业链链长,用“市场的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彭寿建议推动“碳资源”向“碳资产”转变,建立完善我国基础材料全过程碳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我国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带来的碳配额空间,面向全球尽快完善碳税与碳定价机制,力争在全球碳交易平台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碳开放、碳融合有效减低碳成本,加速实现基础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产业“走出去”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国际循环,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中国品牌不断走向海外,提高了国际循环的韧性和稳定性。


彭寿表示,对于建材行业来说,加强国际产业合作、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应该坚持“三个导向”。一是优势导向,有效引导中国优势产业、技术和服务全球化布局,推动国内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将高质量的国内产能与国外进行合作;二是风险导向,深化对外产业合作的国别指引,对产业合作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经贸政策、投资风险等进行“预警分析”;三是融合导向,加大企业海外属地化发展,在所属国开展经营融合、管理融合、人员融合和文化融合,明确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行为准则。


对此,彭寿建议,发布“走出去”产业指导目录,有效引导中国优势产业、技术和服务全球化布局,推动国内产业链向海外延伸。不断完善支持国际合作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深化对外产业合作的国别指引,为企业提供差异化、针对性、滚动式指导,推动高质量国际产业合作。加大企业海外属地化发展的系统引导。


“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尚不成熟、无序竞争严重,应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冯远看来,目前建筑设计收费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设计内容与收费不对称、设计责任与收费不对等问题。


“建筑设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商品,定制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公共建筑,基本每个项目都是定制化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在行业收费标准不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低价中标,破坏行业的整体利益。”冯远说。


对此,冯远建议,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她认为,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但现阶段建筑设计收费大多还是参照二十年前的标准,应尽快重新制定收费标准,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以保障和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冯远还建议,开展建筑工程服务内容以及费率标准的研究。明确建筑工程服务的业务分类、细化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一是对工程项目的策划、可研、环评、选址、规划、设计、专项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涵盖跨阶段的管理协调,都需要明确收费标准。二是细化设计内容,应涵盖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近年来新增设计内容。收费标准中还应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重返工等工作量。三是考虑设计的工程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技术运用等要素,使设计工作的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服务产业工人转型,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政企两个主体长期共同努力,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尊崇质量,创造质量,共享质量。”


他建议,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培育,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办职业院校的相关激励政策。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蓝图已经绘就。应进一步发挥国有大型央企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立国企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投入机制,开设生均经费拨款财政专户,参照国家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进行拨付,引导国有企业办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鼓励大型企业办好企业大学,助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产业大军,培养培育好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专精特新工匠人才。


邹彬认为,推进装配式产业升级发展,形成全产业链集成优势,是落实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的一项开拓式探索。作为新兴产业,装配式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技能认证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产业工人向上发展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政策支撑、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企业规模扩展受限,约束了产业工人的就业规模。


针对以上问题,邹彬建议,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就业导入,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建筑工业化,把工地搬进工厂,让新一代民工学有所用、“以战代练”,进一步从实践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


邹彬还认为,要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保障,进一步营造发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他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质量的准入门槛,产品和服务优质能优价,优则胜、劣则汰,进一步完善技工等级晋升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建立学历、技能证书互认制度,加大对工匠人才的权益保障。同时,提高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获得感归属感。


同时,邹彬建议国家、政府多搭建类型丰富的技能大赛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涌现出来,并给予相应的荣誉,让社会上尊重技能人才、产业人才的共识得以形成并蔚然成风,形成工匠文化展示成果,进一步营造关心关注工匠人才、注重质量品牌的社会氛围,着力提升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工匠力量。